近期n+e写了他的研二上学期,全都是connection,与此完全相反,我的主题是“我将孤单度过一生”。我没学到他的精髓,甚至可能是学到了糟粕。这也没什么,他能力比我强,理应拥有更远大的未来。读的时候我就有感觉,数据也确实证实了,他的约八千字中有93个“我”,我的约一万字中有337个“我”,这还是我反复精简,删去很多主语之后的结果。我的文章,我的世界,唯一的核心永远只能是我自己。
大家出国是为了开拓视野,建立connection,我是为了上课和找工作。
暑假
签证
4.26填CMU的I-20申请,6.07收到I-20,直接在使领馆网页预约6.18的面签。n+e的预约时间查询工具帮到了很多人,但我完全没用上,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出国不存在任何障碍。
这里无意提供面签教程,网上有很多资料。我的日记追求极尽还原每个细节,只是因为记住了就顺便写下来,难免很啰嗦。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唯一的建议就是轻松点,这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在门外排长队,几乎全是同龄人,一开始没注意,觉得理所当然,工作人员用“孩子们”称呼我们才意识到,基本只有申F1签的学生,我们马上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了。向警卫展示资料后进入,再查一次资料,安检,进入露天区域,柱子上挂着宣传平等的彩虹旗。进室内,几个窗口排小队,叫我去2号口,我看错去了3号,我以为这是面签,怎么这么随便。实际上这是中国工作人员看I-20和护照。排队录指纹,上二楼,这才是。队不算长,十几个窗口,工作人员看哪空了就让队头的人去,没有选队的机会,怪不得只见过上海哪个vo比较好过的经验。
轮到我,是黑色西装的白人男性,看起来很和蔼,不知道这个头发症状叫什么,就是谢顶的补集。前面男生很快通过,蓝单子。第一句我就没听清,模仿他交护照和I-20,然后又没听清,直接问pardon?是要CV和学习计划。问父母职业,我按准备磕磕绊绊说了,但把consulting说成了counselling,好在差不多都是咨询。问未来计划,还是按准备,我要回国去互联网公司当SDE,例如腾讯网易,我也是真能说的出来。然后他看了很久资料,打了很多字,我的右手因为紧张不自觉地蜷缩。最后问去过美国吗,又没听清,直接问what?回答没去过。他又看了一会,最终说你通过了,刚才在确认资料,抱歉让你等这么久,Have a nice day。啊,那真的很感激他,按他们的说法这应该叫水果,存款/收入证明,户口等资料全都没用上。 - 节选自《2021.06.18》
我的口语和听力水平都挺垃圾的,说实话阅读和写作也一般,现在每天主要靠谷歌翻译。我的最擅长的从来都是考试,而不是英语的某个方面。
15-513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 (A)
我想开学后可以多选点课,所以暑期提前选513,回想起来总觉得这让我失去了很多认识朋友的机会。外国学生只能看录像,不过我连录像也没看过。前期还认真看过几篇ppt,之后只为了做书面作业零星查阅几次,到考试复习时再看一遍就够了。
清华的汇编课很多内容是抄513的,似乎不同年还会抄不同的内容,我们做过Bomb和Attack。不过不知道它现在改成什么样了,我们那时是暑期小学期上,听说好像变成正常的课了?
我眼中最难的两次lab是Data和Cache,我可以明确地说,对于我而言,它们都比Malloc难。Data是在一定的操作次数内,用位运算实现很多功能,Cache是设计矩阵转置的方法,降低cache miss。都像是脑筋急转弯,这从来不是我的强项,我的智力只能说是一般,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想到。
开学后我加了513的群,偶尔回答一些问题。似乎有人说,例如某操作的次数实在降不下去,只能这样交了。这我完全无法理解,不是满分肯定就不算做完了啊。
Cache及之后的lab我都是在布置之前做的。我总是特别焦虑,缺乏安全感,我不仅不会把事情拖到ddl,如果我能提前知道一个实验,只要我没能在它发布之前做完,我就会觉得焦虑。我不能忍受有想不出来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发布之前想不出来,之后也没道理能想出来,ddl前更没道理能。
也是因为提前做,所以排行榜上经常很靠前。我做的是挺快的,但也没那么快,没法一天写完Malloc,怎么说也得两三天,还要为了code style分,再花时间加一大堆我觉得很无聊的注释。这耗时肯定比Data和Cache长,但长不等于难,写代码有个切实的进度,但是否想到正确的方法只有0和1。
实际上布置之后我还得面向测例修改策略。很多人说只要按讲义里的策略就能满分,不知道是我写的有bug还是怎么样,反正就是不行,而且每年测例是会变的。要求说不能依据测例优化,但没有具体解释,理论上来说malloc
本来就可以依据分配模式,改变分配策略,只要不是直接检测名称,也没什么直接证据说我是依据测例优化。
最后的TSH和Proxy就是按要求写代码,“看图说话”,没有技术含量了。据说有人把513的lab写进简历里,我觉得这很不可思议。
8.10回武汉后复习,8.12晚上考试。往年题给我的感觉都很精妙,质量很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考试质量非常低。这并不是因为我只会拟合往年题,它实际上比往年题简单太多了,但是有一大堆错误。
复习时做到一道题,背景是用加法实现double转int,大二在知乎上看过,当时不能理解,把它当魔法用在FFT里。但题目循循善诱,这次终于理解了。继续查背景,这个技巧出现在2006年lua5.1,09年考题,15年知乎回答。
…
考试流程突出一个随意。总共只有7题44分,题型和数量和往年题完全不一样。…即使状态这么差还是约1h20m做完,之后是无尽的折磨。很多题没有正确的选项,但几道小题计算相关或方法相同,我肯定担心方法错了。反复做各种无意义的尝试,比如也许是这个数据给错了,把它改改看能不能让所有小题都有正确选项,全是徒劳。接近结束时助教才在Zoom聊天说4.6题目错了,选最接近的,但4.8应该也错了。提前10分钟交卷。 - 节选自《2021.06.18》
double转int具体来说是A fast method to round a double to a 32-bit int explained。
我之所以怀疑自己,是因为根据经验,我选择信任老师和课程。但如果题目出成这样,那出题人的水平应该还不如我,而且一定是极不负责任。注意不是“或者”,是“而且”。
学车
当时是打算在国内学车后,短期内在美国可以用驾照翻译件,长期内可以再考美国的驾照。但实际上我现在并没有勇气开车,也没有考美国驾照的想法。我太喜欢自行车了,希望之后实习,乃至工作时,也可以每天骑自行车通勤。
6.09下午在海淀驾校五道口报名处报名,3880元C2驾照班。然后去做驾驶员体检,路上一直担心要测视力,我不可能合格,果然是的,左眼看不清最低要求,而且我的左眼应该比右眼视力好些。我上大学前配了一副眼镜,大约在大一下,可能是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的课上弄丢了。但我上课通常坐在前排,不用眼镜也能看得清,所以一直没再配。只能找人借眼镜再去测。那天下午一直在下雨,一路骑车都淋着冷雨,自己没觉察到什么不舒服,只是特别冷,照镜子才发现嘴唇都紫了。
北京的驾校都在非常偏远的位置,但是有免费的班车,来回各需大约一小时。不知道其他北京的驾校怎么样,至少海淀驾校的学车体验可以说是特别好。提前在网上预约位置后,整节课都是一人一车一教练。武汉的情形是:小时候我跟着看别人学车,几个人共享一辆车,自己练习的时间很少,据说现在也没有什么好转。
我每次都预约下午的课,上午先去公司放书包,做点自己的事,从这里坐班车出发更方便。上完课五点多回来,吃完饭直接走人。它给我留下了那么糟糕的回忆,我消极怠工也是应该的。科目二前上六次课,这有点太多了。侧方停车,直角转弯 + 曲线行驶,倒车入库,三次就学完了,之后三次都算是在复习。科目三前上三次课,第一次就把车开到外面道路上练习,两次课就足够完全熟悉。
6.21考科目一,7.15考科目二,7.28考科目三,7.29考科目四。实际上7.01才上第一节课,时间可以压缩很多,从报名到结束可以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之后在支付宝上申请驾照翻译件,但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尝试过在美国开车,所以也不知道这东西有没有用。
出发
最后在北京转转。
8.10回武汉办理户口和档案的迁移,如果我不打算再回去的话,这应该没什么用。最后再见一面若干亲戚。因为担心疫情影响,在武汉没有自己出门的机会,我最终还是没能在东湖再划一次船。8.18飞去上海,准备出发。
后会有期…吗?
我和高中同学wyx结伴出发,他也在CMU,学MSMT。后来有件好玩的事,碰巧这一届还有个MSCB的同学,姓名拼音和生日都和他完全一样,因此他们的医保卡寄错了,是我介绍他们认识才解决的。之前申请学校的时候,有些系统只用姓名和生日登录,我就想过会不会有这样的巧合。
飞行路线是大韩航空的上海 -> 首尔短暂停留 -> 纽约,提前用国内app(携程)买达美航空的纽约 -> 匹兹堡机票。得益于我的记忆力(和随手写的日记),我以分钟级别的精确度记录了出国过程中的每个重要事件,但现在看来实在太无聊了,尽量节选点有用的吧。
这将会是物理上漫长的一天。3:50闹钟叫醒。昨晚删完数据后想到,检查是在入关时,中途还有很长时间写日记,先装回来。4:48到T1航站楼,五点排进队伍,来的早唯一意义是在队伍里排在前面,中国人太喜欢这样了。六点整工作人员沿队伍查I-20,护照,贴个东方航空标签,这个标签之后也没检查过,出境检查也太随意了。6:12排到我们,办值机和托运,再检查护照,核酸,飞美国的证明。6:52通过中国边检和安检。
北京时间9:25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首尔时间11:55于仁川国际机场落地。12:17排队检疫,近一点才过,只是收单子,看一眼后续行程证明,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慢。13:26排队转机。韩国和日本人英语都很有特色,找我要P吸R,但我知道她说的是核酸报告。14:22办完,三个窗口,每个人5-6分钟,排这么久也合理。之后我还没忘了在机场做Leetcode每日一题。
首尔时间21:11起飞,前半段睡觉,后半段看电影。约14个小时后,纽约/匹兹堡时间/EDT,同一天的20:12于肯尼迪国际机场落地,有种平白无故省下来半天的感觉。排队过海关,找最长的,中国人最多的队准没错。只查了I-20护照,只问了我学什么,我说Computer Science,这应该不算僭越吧,项目不算正统,说学的是CS总可以吧。我这时还在准备迎接审查,但走出来看到几乎都是外国人,各种商店,最长的队伍是门口的Taxi停车点,反复确认几次,我已经出来,或者说入境了,刚才经过的就是全部检查,我觉得这有点过于顺利了。
坐AirTrain从T2到T4,这是个小楼。不算很困,在椅子上硬坐一晚上。第二天七点过安检,这时很困,全程睡觉,没注意起飞时间,9:45于匹兹堡国际机场落地。感谢zjz的接机项目,坐车到我的公寓,Amberson Plaza。 - 节选自《2021.08.20/21》
我只带了一个小箱子,背书包,美国境内的航班直接没用到托运。出发前我观察,周围的人几乎没有少于一大一小两个箱子。很多人听说我这样之后表示震惊,但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把,我只是打算其他东西留到美国之后再买,路上轻松点。我当然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有好几箱衣服。
公寓选择Amberson Plaza非常随意,我只想找个离学校近的,可以每天骑车来往。拖到很晚才开始找(签证通过后),很多公寓已经没有房了,所以其实也没多少选择。后来去过Webster同学家里做客,明显比我的好,价格差不多,而且离学校更近。
出发前花了很长时间删敏感照片,聊天记录。其实也没多少,最敏感的可能是军训,天安门之类的。我把它们保存在清华云盘,它在毕业后几个月内都能正常使用,大概十月左右用不了了,网络学堂到现在还能用。不过这些准备都是多余的,因为我完全没被检查。
我没有办理漫游套餐。其他运营商不清楚,联通默认可以直接在境外使用,收短信总是免费的,只是不办套餐的流量会很贵。国外的机场WiFi不需要手机验证码,可以直接联网,微信联系。直到到公寓我都没有使用一字节流量,但最终还是用了一点,在国内预订的Mint Mobile电话卡已经寄到,插上卡尝试激活好几次都提示Act Code错误。尝试各种排列组合,意识到可能需要联网,我很有点心疼,纠结很久,但没有别的选择,硬用流量把它激活了。
提前在Amazon上买好各种家居用品,它们比我先到。一般的公寓都有存放快递的地方,不必担心丢失。
疫情
更新:疫情已经结束了。我劝大家多看观察者网,少听那些境外势力的造谣和煽动!
课程
选课时所有人都在建议,这学期要找实习,应该少选点课。我选择相信前人的经验,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学期实在是太闲了。后半学期我就开始提前做OS的proj,为下学期选课做准备。后来我知道有不少人选了四门课 + APD,如果选课时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再选一门,别人能做到我不可能不行。
“所以你来CMU反而比本科轻松了吗?”那是当然,“如果不主动选OS,编译器这些,CMU肯定比清华本科轻松”,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从来都不期望硕士会更忙。她这样问我才想起来,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这样的,他们C/C++都没学过,或者大一学过后再不接触,更别说汇编,上个513就要命了,还有很多人转码来这里,压力当然比之前大很多。 - 节选自《2021.12.07》
这里绝对没有歧视转码同学的意思,尤其是从数学,物理之类的转码,我非常敬佩他们,这比计算机难多了。我经常对别人说,计算机可能是我唯一能学会的专业,当然也只是学成当码农的程度,真正的计算机科学,我是没有机会企及的。
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整天整天的空闲。我在晚上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很少在十二点之后睡觉,别人当然也对这表示震惊,但我觉得这只是生活习惯不同。平时最耗时间的工作就是写日记,平均一千字需要一小时多一点,2021年总共超过50万字,大概可以估计总时间。
15-746 Storage Systems (A)
为什么选?因为n+e选了,我在复现他,之后(目前计划是下下学期)我还打算复现15-645 Database Systems。2022.01.01我在朋友圈宣传大四上及申请总结,他评论说“你太保守了 全在复现别人(我)的经历”。但我还能怎么办呢,没有人在前面确定此路可行,我怎么敢走呢?这是无数次尝试失败的痛苦积累起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实际上体验确实还行。前半学期讲存储底层实现,SSD,磁盘,FS,RAID,今年新加了讲师Huaicheng Li,他讲NVMe,细节有点过于繁琐了。后半学期讲分布式存储,有几次Guest Lecture,我基本都没听。很多课都给我这种感觉,前期很合理,到后面就空洞起来,我对前沿不感兴趣,只想学尘埃落定的东西。根据我的经验,前沿意味着困难,意味着我做不出来,意味着学了也没有用。
lab设计的不错,但和课程也没什么关系。myFTL是模拟SSD控制器,将逻辑页映射到物理页,从而达到尽量好的读写性能,磨损均衡。ckpt1和2就是模拟,而且对程序本身的内存占用没有要求,照着写就完事,不用考虑任何优化。ckpt3是自己设计映射策略,因为n+e的总结,我直接跳过了block-level mapping,尝试失败的感觉是很糟糕的,但因为有他的尝试,我可以避开。这会让我少学到什么东西吗?反正我是想不到,如果有人认为有,请详细地告诉我。同时我可以确定page-level mapping的可行性,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有信心和动力解决。
CloudFS是用FUSE实现可以利用云端存储的文件系统。我在存储技术基础用过FUSE,可以省掉一点学习时间。ckpt1是对单个文件依据大小决定存储位置,需要一种记录文件元信息的机制,我这时设计的不好,到ckpt2必须推倒重写。ckpt2是块级别的存储和去重,写入文件中间涉及相当繁琐的下标运算,并不算难,但很容易出错,我大约花了两天。ckpt3是备份和cache,备份需要仔细处理块的引用计数,cache就用简单的LRU,我大约花了三天。
n+e说他写了两千行,同样的功能我只需要1174(不计注释,空行)/1529(计注释,空行)。我知道这种比较很幼稚,但我总是喜欢敝帚自珍。
要求的paper我一篇都没读,没有影响。考试是开卷的。允许带cheatsheet,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形式是当堂电脑考试,直接允许访问所有课程资料。而且它很贴心地提供了很多往年题和详尽的解答,也不用刻意拟合,每道题都是系统设计小问题,多读一下积累经验就很好。
因为AIV的限制,课程项目的代码将不能再公开在GitHub上。但在我所知道的所有国内本科,参考往届的实现(只要不是照抄)从来都不被认为是学术不端,反而是被提倡的。
14-760 Advanced Real-World Data Networks (A)
两个字来形容:离谱。
据说以前Greg(Gregory Kesden,不是SS的Greg Ganger)上的时候,这课是比较水的。多数“据说”的来源都是这篇: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617566-1-1.html,我们这一届在选课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这篇帖子,但现在换成Patrick,时代就变了。我可以明确地说,Fall 2021的760,workload显著大于SS。这个定语不得不加,谁知道他以后又要玩什么花样。
去教室看Patrick远程Zoom上课,这模式现在很常见,不过我是第一次见。课不是重点,我大概出勤了一半,但都在做自己的事,什么也没听到。
五个单人lab(从0开始计数) + 一个组队自选proj,四次quiz。原计划还有期末考试,不过最后时间不够取消了。
lab0很正常,熟悉虚拟机环境,后续实验都用它的CORE模拟器,我觉得挺好用的,要是大四上的网安工有它就好了。
lab1:请使用Raw Sockets实现TCP协议,需要实现三次握手,四次挥手,滑动窗口,超时重传,IP分块,TCP分块,基本的flow control,congestion control。starter code基本上只有int main() { return 0; }
。
???
当然了,这仍然是非常简化的TCP,其实工作量并不是那么难以想象,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starter code,如果规定了编程的范式,在明确的接口上做点代码填空,像SS一样,那应该不会特别难。但这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自己(或者助教团队,如果有的话)得提前做过一遍,提炼其中合适的部分,这才是设计实验的精髓。我本以为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做过,这不是推论,是事实。不仅没做过,而且对工作量没有最基本的估计。原定时间是9.11到9.21,9.17看大家都没做完,改到9.28。9.26说“我在这个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试验我的lab1实现”。最终彻底取消了ddl,到期末都可以交,不扣分。
到这里相当多的人已经退课了。我基本上是抱着看戏的态度,虽然确实是很难,但大概还没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只是需要反复试错,我愿意相信之后的lab会更好。最后写了七八百行C,勉强算是完成要求。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个开始,甚至可以说是之后的每次lab的缩影。每次布置时间都会推迟,因为是学期当中才设计出来的,中途总要在Piazza为实验指导里的含糊不清做各种解释,ddl也总是需要延长。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形是,他让我们对比几种情形下的数据差异,并分析原因。实际测试,数据没有任何差异。一开始我也会怀疑,现在我倒也不是确信我的实现没问题,只是我没有理由先怀疑自己,实验本身比我不可靠多了。我更愿意相信实际上数据就不会有任何差异,但没有差异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分析呢?还是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他没做过,他以为会有,脑门一拍想到个好问题丢给我们。
按照指导里ICMP的方式转发TCP包,不出意料地失败。和之前的所有实验一样,不管看起来多么合理,一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不可能仅靠初版指导做出来,只能重复无意义的尝试,学不到任何东西。根本原因是他布置前绝对没有自己做过,也不可能辩解说他以为我们会,如果这么高端的用法都会,根本没必要介绍基本的。这其实根本不可理喻,只是给未来的读者看,证明我已经想到这点。Patrick这么喜欢造实验,放在清华不就是他们喜欢说的课改吗?但这里没有一起骂的环境,我和他们聊不到一起去。如果whj在肯定能好好骂一下,他还真在MSML,我经常忘记这个事实,但和我们也没关系,不用上这种垃圾课。
尝试到后期已经想到是广播MAC地址的问题,这是指导里的方法,但我可以想象为安全起见系统不接受。需要类似ARP的机制学习填写目标MAC,指导里当然没有,网上也搜不到,这种工具根本没有完整的教程,man page只能用来查询,没法学习。Piazza上有人问一样的问题,Patrick让他发图,我替他发了。他回复大意是我确信(pretty sure)这样不行,等会再写个指导。哦,你原来知道啊,那是肯定的,毕竟是CMU的教授,但你知道为什么不早点写在指导里呢,是觉得我们都会吗?还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很好玩?等了约半小时,接近四点,他还是没写出来。 - 节选自《2021.11.13》
一门计算机课程能让我从头讨厌到尾,这是非常难得的。印象中我很少真正讨厌计算机课程,总能找到点乐趣,哪怕是大作业非常折磨的数据挖掘,lab也有点意思。恐怕只有大数据与机器智能这种莫名其妙的课能与之媲美,方向不感兴趣,内容一塌糊涂。就像我昨天说的,“我们是不是对Patrick太温柔了,他布置实验幸苦关我们什么事,我们只应该关心我们是否辛苦,能否学到东西。”后面没说,但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付学费,他拿工资,他辛苦不是应该的吗?”有些幼稚的小学初中生可能对老师有类似的看法,也许我以前就这样,但大学教授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完全是两个概念,本质区别就在于,我们真的要付很高的学费,他真的能拿很高的工资。 - 节选自《2021.11.24》
据我所知清华有很多人不太喜欢课改,如果我要对他们解释,我可能会说这样的实验设计更符合现代发展方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工程经验,一定不会说“我们设计实验也很幸苦,请你们体谅我们”。2019秋在清华当编译TA时,我花一个暑假,兢兢业业地做编译器实验框架(decaf-rs),写文档,每次实验都自己提前做一遍,大家还是说我们不考虑难度和工作量(我也觉得工作量太大了,但实验内容不是我定的)。这课的实验能做成这种垃圾,堂而皇之地把半成品拿给我们做,怎么可能不骂啊,还要相互体谅?我想不通啊。
再说了,我也不认为他真的很辛苦。lab都是拖到学期末才批改,没有严谨的评分标准,基本只看报告怎么扯。
i didn’t actually run your code, since i have so many of these to go through, but i looked at the logs and the code. it all seems reasonable to me. the screenshots and graphs are an excellent way to see that things are working as expected. thank you for including the great graphic output, and keep up the excellent work!!! - 《lab2评语》
没有跑代码也就算了,更离谱的是,有个同学说他收到了和我逐字相同的评语,他连评语也是复制的。
但这还没完,它还有个组队自选proj,体验也非常差,但这基本算是我自己的问题。
一是我很不喜欢这个形式,自选最大的问题是我需要自己做可行性分析,没法提前“确定一件事能做”。最终选定从清华的网原lab开始魔改,实现RIP和OSPF路由协议。当年写的RIP其实挺简单的,我觉得“造路由器”这个词可能给人的心理压力有点大,和组原的“造计算机”完全不能相提并论。OSPF就复杂得多,而且proj不同于lab,没有实验指导,我得自己决定精简掉哪些部分。
第二个原因,组队。四人组队,其中一个中途退课了,不过这没有影响,因为最终是我一个人完成了几乎所有工作。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故事还没结束,我能说的比较有限,引用删去了一些更激烈一点的言辞。
类似的想法最晚在大三就有了:以朋友圈为主的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学期总结时“感谢大佬队友carry”,“度过了幸运的一年”,但很少看到“大佬”抱怨队友划水。真抱怨的多半是自己能力也一般,说队友不作为害得项目没做好。是不是能力强的人都不喜欢说话?还是说他们的道德水平都和能力一样高,心底里就不抱怨队友?那对不起了,我的道德水平没那么高,但我对我的能力很自信,我就是喜欢说,就是要抱怨。你们是幸运的,那我是不是就是不幸的? - 节选自《2021.11.15》
当然也有我的问题,我事实上并没有给做任何计划和分工,可以认为队友并没有出力的机会。但我感觉这就是没法分啊,我的想法和造计算机时一样:“因为我总是想着,这么困难的工作,恐怕我的队友应该不能胜任吧。”反正大家分数一样,我也只是在课程结束之后抱怨一下,我觉得我还是有这个资格的。
14-776 Fundamentals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
我还是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必修经管。计算机就是我的一切,计算机之外的课程对我来说不能调节workload,没有什么比做不感兴趣的事更累了。例如我绝对不能想象同时选经管和OS(感兴趣但workload大),那我要被折磨死了。
我选的是8:35的早课,早期这不算很困难,我通常七点左右起床,但冬天天气变冷,自然地想睡的更晚。而且和760一样,去了也不会听,这也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不行,如果是中文课,我可以在做自己的事的同时听课,但英语不行,如果想听见任何内容,甚至不要求听懂,都必须全心投入听课。
几次quiz + 组队的公司模拟经营和三次相关presentation。
寄,怎么又要组队。
睡到九点多,看到经管的短信,说我们又没提供模拟输入,ACTION IS NEEDED。我记得10.20直接降低一个等级的警告,但我也没办法,以为已经错过了,而且也不会,在群里问一句,再躺一会。又看到邮件说十点前完成,还有希望,没人回复我只能自己随便操作。9:40起来,我不知道有没有输入分别长什么样,已经有一堆数字,我乱改一通。改完群里才有回复说已经做了,也许如果没做就没有数字,只能又麻烦他改回去。昨晚只是组队的一面,今早是另一面,再一次完美地验证了我的看法,只有别人拖累我和我拖累别人两种可能。是不是人类社会不太欢迎我? - 节选自《2021.11.16》
第三次去Tepper 5222。九点等几分钟一组印度学生出来,他们好像是Company3,两个产品都做的非常好。我第一个讲,我们所有指标都很低,质量,green value等。我一次input都没参与过,也懒得研究。销量也是倒数第一,昨天下午看到Performance分数,40/50,表面上看还行,但规则是最低分40,40-50间线性评分。这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再一次证实我的认知,我所在的组永远是做的最差的。 - 节选自《2021.12.01》
“我所在的组永远是做的最差的”并不准确,组队其实分两种情况,通常我只能想起来其中一种,只有11.16这样的特例,短期内经历了两种,我才能同时想到。一是我感兴趣,那我通常会完成绝大多数工作,结果是不确定的,但通常不会很差;二是我不感兴趣,那我碰都不想碰一下,其他人在我的影响下似乎也会变得不积极,结果当然会很差。
其他情况倒也不是没有,但非常罕见。
“我曾经和两个很厉害的同学一起参加编译比赛,这是少有的积极合作体验,每个人都出力了,通常是我做全部或者别人做全部,前者更多。” - 节选自《2021.12.07》
两个很厉害的同学,指的是cjj和csq,他们都是我眼中比我强得多的人。不知道他们怎么想,是否也会觉得我在划水呢?说实话我不太相信,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这次我们当然不是最差的,但也不是第一名,相信大家都很不满意。
14-601 INI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 (A)
每周依据指定的话题,在Zoom上随机分组,三到四人讨论,并提交讨论记录。
印度人的口音真的是一言难尽,不知道他们听我说感觉怎么样,大概也很糟糕吧。
很无聊的一门课,好在工作量也不大。
找实习
一开始我只想去大厂。没有什么理由,就像我选CMU一样,我只认可以前就听说过的。我毕生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名声。同时也是因为前一段实习的糟糕经历,我对小厂无法放心。早在2021.08.05就提交了Amazon的申请,至今没有回复,这肯定等价于拒绝,但如果它直接拒绝,我会舒服很多。开学之后找学长内推,提交了一波大厂的申请,Google,Facebook等。Facebook很快拒绝,其他的也至今没有回复。
我就这样一直等着。到10.08的INI Picnic,我还没有收到任何一个OA(online assessment,在线做题)。很多人说他们每天忙于OA和面试,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在抱怨还是在炫耀。他们说的公司我多数都没听说过,所以不能再等下去了,之后两天我就申请了十几个,每收到一个拒绝就再申请几个。
然后终于能收到OA了,每次收到就立即做,先花点时间看看一亩三分地汇报的题目,然后基本可以秒杀。到最后我也没有体验到“忙于OA”,这本身是一件过于容易的事,忙不起来。
面试也几乎没有超出过汇报的题目,难点在且只在英语口语和听力,但多数面试只需要我大概介绍思路,然后在浏览器里写代码,只是相当于作弊难度更高,因而可信度更高的OA。从10.14 Duolingo的Karat面开始,到11.03 Databricks的Hiring Manager面结束,总共9个面试。现在计算起来似乎很少,但我那段时间确实感觉到不小的压力。
有几次是中国面试官,有一次对方主动说了中文,然后就全程用中文,体验极好。没想到他也是清华的,二字班,面试就变成了嘻嘻哈哈的聊天,然后他女朋友也凑过来,结果就变成他们两个人聊天,我只能尴尬地看着。他给了我很多未来的建议。BQ(behavior question)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面试官让我讲前一段实习的经历,这实在是太难说了,再加上我蹩脚的英语,简直就是灾难。我全程眼睛斜向上看,这象征我在紧张地思考,我知道对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从而显得自信,但我明明就是不自信,装不出来。
最终走完面试流程的有三家,Duolingo,Databricks,Tiktok。Duolingo拒了我。11.08收到Databricks offer,这次的生日礼物比去年好多了。此时还有几家正在流程当中,但我觉得都没有Databricks好,直接全部中止。这就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我立即接受了。之后还收到了Tiktok offer,它的方向是Privacy & Security,不知道它为什么把我分到了和简历内容完全不相干的组,我本来就不感兴趣,而且INI要求接受实习offer后不能撕。这个要求确实很奇怪,我听说只有INI有,具体来说是签字之前需要找INI批准,否则到时候它可能不给发CPT,但可笑的是,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at will)撕我们的offer。
刷题是我的娱乐活动之一。到现在我还在每天做Leetcode每日一题,截止2022.01.05,总共98天,其实更早就开始做了,但有很多没记录上。没有坚持,自律之类的大话,只是因为太简单了,这么容易就能收获成就感,多划算啊,我反而要约束自己,不要漫无目的地刷着玩,浪费时间。如果换成洛谷估计就不会很愿意,每天至少要多花一小时。
更新:Google在2022.01.10给我发了OA,这是否有点…
我想去Google,什么工资,未来前景,WLB都不是我考虑的因素,我唯一在乎的只有名气。这次只能放弃了,希望找全职时还有机会。
未来
等地铁时他们聊到回国,jsh今年春毕业,打算开始全职前回国一趟,担心绿码和签证会有问题。他们问我的计划,我说“我不想回国,反正我在国内也没有朋友”,他们说“我们只是说毕业后回国一趟”,似乎认为我是误会了,但我一直听得很清楚,“一趟我也不想回,我并不想念我的家人”。 - 节选自《2021.12.27》
我将留在美国。
“我不宣誓,在这个世界里我感到自己是个外人,没得到过多少快乐和幸福,也没得到过多少爱,当然这都是我的错……”他在说这番话时,双眼微闭,语气舒缓,仿佛在浏览自己凄凉的一生。 - 节选自《三体III:死神永生》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应该会欣然接受。我最感到可惜的地方是实际上没有这样一支舰队。